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古墓?为什么邙山成为了“亡人之乡”?

其实,关于邙山还有另外一段传说:话说,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造陵墓之时,以西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的灞陵为参照,改变了过去西汉诸陵的覆斗型,以山为陵。而且,还从其它地方引来了天然的流水,使陵园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让那些盗墓者难以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

这似乎与黄老学说有某种契合,也就是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更巧的是,它和晋代郭璞的《葬书》所包含的风水理论相吻合。所以,直接启发了以东汉道教为基础的风水理论,使得邙山成为了历代风水师心目中的圣地。

此外,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山意味厚重,水意味灵动,山为阳,水为阴,邙山位于崤山支脉,黄河南岸,洛河、伊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地带。所以,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使古人称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北邙山借洛阳地势,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邙山帝陵云集的原因,仅是风水而已吗?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至于它的真正作用,我们无从考证,毕竟,风水只是一种难以实证的观念体系,且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埋葬于此。所以,想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邙山的墓葬现象,就要从洛阳千年帝都的身份说起。

从周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各朝以此为都,历时达1300多年。并且,从地理位置和地形上来看,这里的确掌控着天下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这里的东面是虎牢关,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靠崤山、函谷关是进入关中平原的咽喉之地,在其北面则是黄河这道天险,以及太行王屋二座大山。得益于此,可以西挟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燕,南达荆楚。

可以说,这里自古以来就兵家必争之要地。

而且,洛阳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人居住,是一处真正的宜居城市。此外,这里还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洛、伊、瀍、涧四道水流贯穿了洛阳平原。因为,气候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利于农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所以,千百年来,这里人烟辐辏,文化非常发达。

虽然,邙山上虽然古墓成群,非常集中,但是,这么多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却在这里止步了。究其原因,东汉以来,战乱的缘故,导致很多历史资料缺失。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数量足够的有据可查的史料,来进行辅助研究了。所以,在2002年,广大学者终于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能够彻底投入到邙山的调查研究工作之中。

之后,很多历史学者、考古专家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工作和研究,已经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并且,能够初步确定邙山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6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此外,在2008年年初的时候,“东汉帝陵与邙山陵墓群”被列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要知道,“十大考古发现”很少授予调查项目。

由此可见,邙山陵墓群有多重要。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也很严重,那就是:自2007年之后,文物部门再复查发现,古墓正在以每年七八座的速度消失,“工业生产、百姓生活、自然破坏都是原因。”比如老百姓为了耕地,将大冢一点点地“蚕食”,仅朱家仓村一村,原有的100多个墓冢骤减至10多个。

现如今,考古工作者对主动发掘邙山陵墓群,已经不再抱有特殊期待了。但幸运的是,通过考古所得遗迹,会比遗物更能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和历史信息,只要我们能尽可能弄清楚邙山陵墓群所属年代、形制和归属,我们将能够揭开更多封存已久的历史谜团。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财富。

参考资料:

【《邙山陵墓群》、《河南府志》、《葬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历届世界杯_世界杯篮球 - cnfzn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