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 | 浙江畲族民俗器具图录②

种火田(孟令法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族博物馆·2012年)

“包罗杖”,是一种用于播种的竹制农具。畲民在“火田”上种植,主要使用木锄和包罗杖。在草木灰较薄的地方,用木锄翻灰,再以土覆盖种子,这样就不会伤到种子。在坡度较陡或地方狭小之处,则用包罗仗,即用一根手杖般长短的毛竹,打通竹筒内部竹节,底端残留一竹节,在竹节上洞穿一个玉米种子大小的孔,竹筒下端削尖。使用时,把种子倒入竹筒内,用削尖的部位戳地,种子便入土中。无论陡峭岩缝或石堆,包罗杖往上一戳便成功播种。

包罗杖(孟令法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中国畲族博物馆·2012年)

畲族“刀耕火种”的生产所得是匮乏的,一般三五年就要迁徙一次,再次烧山播种。《景宁县志》载“然刀耕火种之所得,未能卒岁,则掘茯苓自活,十九务农”②。刀耕火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

清代浙江畲族转向定居的耕山生活,与汉族杂居,汉族较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影响畲民。畲民用猎物、柴禾等换取山锄、柴刀、犁等铁质生产工具,一些有条件的畬民逐渐由刀耕到牛耕、火种到水种的方向发展,他们开辟梯田,整土地,引水源,种水稻。大多畲民需要佃耕水田,因为土质好的土地都在汉族地主手中。德国学者哈·史博图在《浙江景宁县敕木山调查记》中评价道:“佃租高得吓人,税额也相当重”。

建国后,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畲族农业生产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党和政府在畲族地区展开土地改革,畲民分得了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从而改变了畲民曾经落后的生存状态。至此,畲族基本停止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80年代,畲族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改革从此使得畲族地区农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许多粮食专业村、专业户。我们可以从生产工具上就可以看出畲族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建国后畬民除了使用铁锄、铁犁、铁耙、田刨、柴刀、斧头、水车、风车、簸箕、箩、筛等铁、竹、木制传统农具外,还开始使用农业机械。浙江畲族60年代开始使用动力碾米机,70年代后期陆续使用上动力打稻机,80年代初期开始实现拖拉机翻耕,以后陆续有了茶叶加工机、榨油机、饲料加工机、年糕机等。

传统农具·蓑衣、斗笠、 镰刀、锄头 (孟令法摄)

小型农机(孟令法摄)

二、浙江畲族居所变迁

衣食住行的住是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畲族称房子为“寮”,也有叫“拉”或“厝”。就目前的研究可知,畲族住所的变迁历经了从草(茅)寮到树皮寮再到土寮、瓦寮,及至当下的楼房(别墅)等阶段。

(1)草(茅)寮。畲民定居前,“食尽一山则他徙”,因此大多“伐萩架茅而居”。草寮一般建在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对于山居畲民说,半山腰或山岙(山间盆地)是最适合的选址。草寮以木作架,以竹作椽,以茅草当瓦,以藤捆缚,呈“人”字形架构,而复杂些的畲族草寮呈“介”字形架构。视耕种的土地肥力情况,一般住三到五年,便弃寮而走,在新的地方又搭建一寮。

草寮(中国畲族资料中心提供)

除了单间草寮,还有一种是三间或四间结构,用竹篱笆或泥当墙,屋内以兽皮隔断,中间为称中堂(畲语称“厅”),一般供奉祖宗的神位;东侧一间为厨房,厨房内设有火炉和炉灶,并供奉火神和灶神;西侧一间为卧房。此类住居的特点是:层高低矮,采光不足,防潮功能差。

(2)树皮寮。草寮过渡到瓦寮的建筑形式,一般为一字三间,用泥墙或板壁隔间,有门有窗,四周筑高墙。结构上有两种,即扛梁式和柱架式,其中扛梁式树皮寮又有单层式与双层式之分。扛梁、楼梁和瓦梁都搭架在墙上。瓦梁较粗,其上架以捆好的长椽和“寮拉”,再盖上杉树皮,并在其上端压上穿洞的篾条,再用棕榈叶缚紧固定于梁架上。合栋处用树皮横盖,在屋栋两头与檐口上方搁长木条,再压上数块石头。梁柱式树皮寮的屋架与两层的泥木结构瓦寮相同,只是盖房的材料是树皮而非瓦片。这类房屋的特点是:居住面积大,安全性较高,不过防潮功能依然不足。

(3)土寮。草寮的改进版。明清时期,为避冬寒,畲民对草寮卧室做了改进——在卧室四周筑泥墙,在轩廊出处开一门,门外筑一三方泥墙之房。此房的天花板也是梁上铺细柴条,再铺破篾簟并压一层黄泥打成,向阳方开一窗。房屋四面皆用黄土夯成围墙,在半腰上架横木,铺以竹片或小木条,垫上实土为楼。屋顶盖上茅草、稻草、树皮或者瓦片。此种住房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可以防火。

土寮(中国畲族资料中心提供)

(4)瓦寮。瓦寮是在屋顶盖瓦的房子。清代,畲汉杂居,畲族吸收了汉族铺瓦的建造经验,畲民的住宅逐步向土木结构的瓦房发展。瓦寮四周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呈“金”字形,盖以瓦片,俗称“人字栋”,有4扇、6扇、8扇之分。所谓1扇是指由5至7根木柱以楼锁和檩子连接成的一个屋架;2扇对峙竖起,上与中用横梁串上,形成特大的屋架。这种大厝,柱子、穿枋、过梁多达几百根,不用一钉一铆,使柱柱相连,枋枋相结,梁梁相扣,四平八稳,坚固耐用。瓦寮的大小结构,有三间两弄外加厨房间的;有一字五间两弄或四周留弄的;有三间两轩或五间四轩的;最大的是“五间对合”两天井(加客轩和后屋共有十六间)。楼梯一般做在正厅照壁后或两弄。土木结构瓦房两层的较少,多平房,一般为方形,有厅堂和左右厢房。中间厅堂又分前后庭,中有木屏间隔,两旁留两个小门,左门项上设神位,右门顶上设祖神位,后庭放置磨、臼或饲养家禽等日用杂物。左右两厢房分隔为两间为卧室。右厢房后段多为厨房,厨房一般不设烟囱,每家灶前均设有一个火坑或火塘,冬天全家团坐烤火取暖。

云和县凤凰山街道新岭村蓝宝成故居一角(孟令法摄·2016年)

(4)楼房。旧时,浙江畲族民居住宅总体上比较简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富裕起来的畲民拆除瓦寮,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初期的楼房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屋顶盖瓦,大多分割成三开间,且以两层的坡顶式居多,平顶较少。现在的三开间已不能满足(部分)山居畲民的需要,三层、四层,甚至更高层的“别墅”式建筑于村落中越来越多,而有些村落还集体建设了类似商品套房的“新村”。

丽水市南明山街道山根村畲族当代住房(孟令法摄·2016年)

三、浙江畲族传统体育

畲族在生产、劳作、娱乐以及宗教等社会活动中,创造了适宜山区的,且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畲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民族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大多与畲族民间信仰、生活习惯相伴相生,集竞技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畲族传统体育活动大都在节庆日举行,是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带有一定季节性的集体创造。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其多样,有为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演变而成的打尺寸;有分为棍术和拳术的畲族民间武术“盘柴槌”;有纪念民族图腾的舞龙头以及高脚竞速、打篾球及摇锅;有表现生产劳动的“跋山涉水”“赶野猪”等。在此我们介绍下以下三种较为常见的项目。

操石磉,即用脚踩滚石块(石磉)进行角力比赛,参赛对象多为青少年,选用石块多为圆形、底面光黄,重量几斤到百来斤不等。比赛分为少年组和青壮年组。少年组一般两人一组,一人为踩石磉者,他双脚稳踩石磉,斜挺腰杆,也称“健杆”,另一人在“健杆”背后对其挽臂抱胸,两人合力推动石磉前行;青壮年组多为三四人一组,一人为“健杆”,其余的人手抬杠子,让“健杆”仰面斜挺、挺直腰杆、双手紧靠杠子、双脚飞快踩石磉前行,也有不用杠子的,由两人分别牵住“健杆”的左右手往前拉,四臂宛如一根杠子,操着石磉前进。操石磉快速前进叫“炒豆”,慢慢前进叫“熬油”。还有“对磉”,势均力敌双方相向而动,让石磉猛烈撞击,如果有一方被挤到街边就算输了。

操石磉墙绘(孟令法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村·2016年)

操石磉比赛(中国畲族资料中心提供)

稳凳,是由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现丽水学院)以畲族师公在卜算吉凶时(特别是狩猎前)的“问凳”活动为原型逐渐发展而来的民族体育形式。“稳凳”是一种将一根长4米左右,直径为10厘米的钢管设置在一个高1.2米的三脚架上,钢管两头都焊有高30-40厘米的铁板作为靠背和握手,中间再焊一块宽约20厘米的铁板为座位——整体形似跷跷板的体育用具,不仅可以高低起伏而且可以左右旋转。在信仰层面,“问凳”较为简易,即将一根长约1.5-2米的木棍或木板中央置于木质支架上,其使用方式则是两端各坐一人,上下跷动,同时左右旋转,边问边答,告知消灾除病的方法。改良后的“稳凳”,突显了“稳”,即平衡中的竞技,其主要借助抓、摆、置、摇、翻、挺、屈、仰、投、抛等基本技术,并结合套圈、插旗等形式进行竞技或表演。套圈是指参与者分坐在“稳凳”两端,在快速、转翘板凳的过程中,将撒落在地上的10个小圈逐个捡起并套进距离3.5米远的标志杆中,以套中多少分胜负。插旗是指参与者每人手持一彩旗,上凳后在快速、转翘板凳的过程中,将旗子插入离凳0.6米远的标杆内,先插入者为胜方。“稳凳”这项活动及其考验参与者灵敏、耐力、平衡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稳凳墙绘(孟令法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村·2016年)

稳凳套圈比赛(丽水学院体育教学部提供)

抄杠,又称“抄杆”,原为“抄罡”,源于畲族师公的动作,后经去迷信改造演化而来。抄杠,是一种力量加技巧的传统体育活动,不受场地和人数的约束,但考验参赛者技巧与毅力。赛制分组赛和接力赛。比赛时,在一条长4米,宽20厘米的木凳上,参赛双方各执一根长约2米的棍子一端,通过双脚前后蹲跳、彼此用力对顶,先离开木凳或跌落的一方为败方。抄杠形式不一,有腹部抄杠、肩部抄杠、金鸡独立抄杠争花、拉杠争花等。其中,腹部抄杠在形式上和竞赛方法上比较相近。具体而言,腹部抄杠是由两名参赛者用腹部或肩关节内侧各顶杠的一端,手不碰杠,相向以弓步站在板凳两端,比赛开始后用力顶杠,先将对方顶下凳者为胜方;金鸡独立抄杠争花和拉杠争花在形式上和竞赛方法上比较相近,具体参赛双方在板凳上顶(拉)杠,不下凳且先取得花者为胜。这两种抄杠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单腿独立,花摆在板凳中间,双方用力和技巧顶杠;后者参赛双方站板凳中间,同向侧手握住杠的中部,花放板凳两端,双方用力和技巧拉杠。

抄杠墙绘(孟令法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包凤村·2016年)

抄杠比赛(吴一中摄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首届生态运动会·2016年)

注释

①民国二十三年,王虞辅:《平阳畲民调查》。

②清同治十二年,周杰:《景宁县志》。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19ZC37

课题名称:浙江畲族民俗器具图录

负责人:吴海波

单 位:丽水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2 历届世界杯_世界杯篮球 - cnfznx.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