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临终的最后两年,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又和武家联合,企图翻盘。最后,张柬之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了龙椅,将李显提前推上了皇位,保住了李唐的江山。
历经生死,按理说李显应该感激张柬之这些忠臣,但他的做法却让人心寒。他继位后,表面上恢复了太子权利,却暗中削弱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的功臣,甚至将他们贬黜,并秘密下令暗害他们。与此同时,曾经让李显痛不欲生的武家,却飞黄腾达。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被封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地位高得惊人;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娶了李裹儿,并被封为太常卿、左卫将军、镐国公。
武三思和他的家族成员几乎全都位居朝廷要职,甚至比武则天在位时还要显赫。武三思和李显的后宫也早就不再是保密的事,甚至武三思把爪子伸进了李显的后宫,和韦后、婕妤上官婉儿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李显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有时甚至亲眼看到武三思和韦后亲密无间,居然也不做任何反应。韦后解释说他们是在玩博陆戏,李显居然还应承说:“你们玩,我来当裁判。”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武三思不仅在李显面前这么做,还将这段情事写成海报,在洛阳天津桥张贴出去,公开挑衅李显。更离谱的是,武三思还告状说张柬之等人制造了他和皇后的绯闻,李显竟然相信了这些话,最终让张柬之一干人等吃尽苦头。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李显的女儿李裹儿也不甘寂寞,跟武延秀私下发生了关系,仿佛要效仿母亲武则天的模式。大唐帝国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复兴,反而是纸醉金迷,极度堕落,朝政动荡不安。李显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最终会提前结束大唐帝国的历史。
然而,阻止这一切堕落的,竟然是韦皇后和李裹儿。她们母女俩通过毒死李显的方式,把李显送到了皇陵。原来,母女俩已经计划好要复制武则天,成为新的女皇,而李显已经成了她们的障碍。
眼看李显的江山即将易主,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剿灭了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家族,将李旦推上了皇位,结束了李显的混乱统治。
看完这段历史后,人们普遍批评李显无能,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李显并不是傻子,而是一个经历过政治风浪的老手。我们想到的,他怎么可能想不到?
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史书撒了谎,故意将李显描写成昏庸,以证明李旦篡位的合法性”。
要弄清楚武则天晚年的政治格局,我们得从武则天、李显和李旦母子的立场来分析他们的诉求。武则天虽然有心将皇位传给儿子,但她内心也有顾虑,因为如果传位给李显,唐朝会复兴,自己作为女皇的地位可能会被历史否定;而传给侄子李旦,虽然“大周”可以延续,但她自己作为女人,可能永远只能为娘家人做嫁衣,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名声。
这个尴尬的局面让武则天意识到,唯有李家和武家化解矛盾、联合一体,才能保障自己的地位。因此,她在临终前努力让两家联姻,并逼迫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人在她面前发誓。
实际上,武三思与李显的关系并不像历史上所描述的那样恶劣。武则天在世时,不可能让武三思占据太子的地位,他的唯一靠山就是李显。李显和武三思的关系,也绝非史书中所言那样。
李显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独揽大权。皇帝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权力无边,他需要依靠身后强大的支持力量。李显当上皇帝,看似是好运,实则暗藏危机。朝廷内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他在经历了十五年的空窗期后,根本缺少强有力的支持。
“政变五王”支持李显的背后,究竟是否真心?如果不是他们的支持,李显不可能重新复位。而李旦的退让,其实也并非全然出于自愿,他背后有一大群利益群体。
“神龙政变”的实质,是李旦一方提前占位,分割权力。李显很清楚,自己坐上龙椅,但权力却被“相王党”掌控,他怎么可能甘心成为傀儡?于是,他依旧采取老套路,靠自己身边的力量来巩固权力——妻子、女儿、女婿以及武三思等人。
可以说,李显的治理虽然失败,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描述成昏庸无能。历史上对李显、武三思和韦后的种种污蔑,实际上是胜利者所做的抹黑。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