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恩(1810-1885),字梓卿,号拙庵,清桐城县陈家洲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洲刘氏二十世孙。清道光十七年中江南乡试举人,时年二十七岁。其祖父刘敏斋,官州司马。父刘宗向,以廪贡生授青阳县教谕,道光三年癸未桐城大水,灾民无数,他率先捐银两千两,倡议赈济。宗向公常以刘氏家训之“重文崇德,乐善好施”以勉子侄。
道光二十三年,刘庆恩在他中举后的第六年,以大挑一等分发,历任清河南林县、舞阳县、密县等县知县,因为政绩卓著,旋为邓州知州,最后升到了直隶州光州知州。在其任邓州知州时,“民称父母,案无余牍,折狱片言”。士民颂其德政,匾额曰“保民如子,断案如神”。更为重要的是他捐养廉银三千两,重修“春风书院”,致使“弦歌之声闻于四境”。时人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如下:
“我邓试院,旧为风雨剥蚀,无复完善。旋又灾于兵燹。览故址者几不免离黍之感,兹幸梓卿刘老父台以名孝廉来守是邦。不忍久废,捐廉重修。因之四境慕义,莫不共襄盛举,而内八里诸工较各里尤剧。是虽内八里之善,要亦因刘父台之善以为善也。爰勒贞铭,以是为甘棠之遗。
皇清咸丰九年岁次己未中秋上浣”
这一块纪念功德的碑刻,至今还保存在河南省邓州市的一中校园内。
他在春风书院碑记上这样写道:“丁巳秋,余移守斯州,时当兵燹之后,官廨即焚,民鲜安堵,下车以除寇安民为务,四境渐就肃清。”他到任之后,除寇安民,没用多少时日,邓州境内就太平无事,百姓们都安居乐业。一日,他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就与身边的人提道:“四境肃清,当以文教是任。”于是就和邓州的绅士们商议重修春风书院,他自己又捐出俸禄,在书院里的空隙地上建造楼舍数十间,用于读书人居住。在他的带领下,各里捐资,同时创建,没到一年的时间,就把书院全部修建好了。邓州士绅感激他的功德,将他的功绩刻在石上,用以纪念。
陈洲刘氏家训之“重文崇德,乐善好施”在刘庆恩捐钱修书院这件事上,充分得以彰显。其实,早在雍正年间,陈洲刘氏家族户政刘南亳公,就捐银数千两,在古镇汤沟的双溪河上修建浮桥,以便利行人,荒年赈济百姓,已成惯例。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刘方微信名陈家洲农民
安徽枞阳人,陈洲刘氏后裔
话说陈洲刘(1)|陈洲在哪里?
话说陈洲刘(2)|刘大櫆故事三则
品读诗歌 | 致敬李光炯先生
月明春江|乡村酒席 拳福寿
枞阳方言广播|【盛敏银】顺口溜里的人生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