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孔子去过的大大小小的国有14个,总长度几千公里
费用从何而来?
孔子周游列国,需要经费,这经费来源,可能来自教学时的收入、做官时的俸禄,也不排除来自政府的资助,以及个别富裕学生所做的奉献。
住哪里?
孔子周游列国靠的是马车,一般每20公里就会有一个供马休息的驿站,路途中住宿的话驿站就很方便了。孔子到了诸国,一般也要居住一段时间。
在齐国,一住就是两年。
在卫国,因为受到卫灵公优待,住的年头更多,因此在其他诸侯国碰壁之后,第一个想到的避难所,不是鲁国老家,而是卫国。
[其实14年时间大半在各诸侯国居住中度过]
马车坐到手僵屁股疼,风餐露宿,经费不足还得喂马,遇人不淑委屈也不少受,这么辛苦为啥还要出来游说啊?!
一方面,人在仕途身不由己,在鲁国不被季孙氏看重,一怒之下(?)离开鲁国;一方面,为了宣传自己仁政的主张;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视野。
孔子长达14年的游说以失败告终,却开创了各朝代文人游学的传统
(除了孔子,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汉魏时期,读书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为了寻求有名的老师教导,大批学子进行游学,出现了最早外邦留学生前来游学的记录。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人就是司马迁。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经南阳,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游”了。
古代学子在科举取士确立以后,大多是为了功名前程而离乡远行,遍访名师。如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大家”,均有丰富的远游经历。
国富民强的盛唐时期,出席盛宴,结交达官贵族,也成为有志之士实现政治抱负的最佳捷径之一。于是一种新的游历形式——宴会之游出现了,李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直到清朝前期,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书院教育都使游学备受学子推崇,到了近现代时期,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游学路线从国内拓展到了国外。
直到现在,游学在学生中也颇受欢迎,如果你觉得游学这个词很陌生,请你回想一下,在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校有没有组织过集体长途出游?近则国内远可出国?其实这就是游学,为什么学校这么爱组织游学?
其实游学远比听上去轻松,
“游学”?不单在学校学习,出门还要学习,这也太惨了吧!
虽说是学习,但这次是去亲自体会,在学校里学习书本上别人的思想不如到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想。这是学校组织游学的一大目的,鲁迅的百草园,孔子的学堂,余秋雨笔下的甘肃敦煌····百闻不如一见。
有人说只有出过国留过学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但是很多家庭面对高昂的留学费用以及考虑到人身安全因素而对出国留学望而却步,这时游学就成了许多家庭的首选,
一方面,游学不同于普通的旅游,游学是深度的体验,学习知识,体验当地文化;另一方面,游学的时间较短,体验完可以立刻回国,家长会很放心;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游学对于想要了解外面世界的学生或是想要出国留学却没有时间/金钱的上班族都十分具有诱惑力。
古往今来,游学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现在,中国的游学市场已经十分成熟,各个游学路线做的风生水起,要不要追赶上这波潮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求学之旅?
你是如何看待游学的,欢迎在评论里说出你们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